公考动态 new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手机:
- 17730772120
- 电话:
- 17730772120
- 邮箱:
- 254669118@qq.com
- 地址:
- 汉中市汉台区考拉教育封闭培训基地
教师资格证资料
添加时间:2021-10-29
一、教育基础知识高频考点
1.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3.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4.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5.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6.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7.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8.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9.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0.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1.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2.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3.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4.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5.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6.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7.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8.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
2.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3.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4.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5.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6.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7.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8.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9.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0.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1.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2.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3.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4.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5.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6.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7.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8.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
思想”。
19. 我国著名教育家包括主张“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乡村教育运动先驱梁漱溟。
20.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1.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
22.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
23.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4.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5.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26.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27.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8.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29. 各类学制主要类型包括:双轨制(以英法为代表)、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和分支型学制(中国、前苏联)。
30.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
31.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2. 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
33.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34.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对立观点。
35.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19. 我国著名教育家包括主张“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乡村教育运动先驱梁漱溟。
20.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1.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
22.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
23.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4.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5.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26.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27.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8.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29. 各类学制主要类型包括:双轨制(以英法为代表)、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和分支型学制(中国、前苏联)。
30.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
31.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2. 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
33.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34.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对立观点。
35.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36. 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
(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37. 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性质分类,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38. 中小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课程计划(国家开设哪些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和教师教学的依据)、教材(教科书的编写形式包括直线式和螺旋式)。
39.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必修课,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三课时,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40. 新课改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和激励评价。教学
41.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42.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试卷分析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43.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最常用)、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发现法、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
44. 教学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学生认知课程
45.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46.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47.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48.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度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趋势并且遗忘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49.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包括: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思维的敏感性。
50. 问题解决的特征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51.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52. 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算法策略、启发式策略、逆向搜索法策略。
(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37. 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性质分类,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38. 中小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课程计划(国家开设哪些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和教师教学的依据)、教材(教科书的编写形式包括直线式和螺旋式)。
39.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必修课,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三课时,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40. 新课改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和激励评价。教学
41.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42.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试卷分析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43.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最常用)、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发现法、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
44. 教学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学生认知课程
45.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46.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47.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48.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度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趋势并且遗忘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49.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包括: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思维的敏感性。
50. 问题解决的特征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51.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52. 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算法策略、启发式策略、逆向搜索法策略。
53. 加涅把学习结果分成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五类,把学习层次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54. 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55.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命题、命题网络、表象系统以及图式、脚本。
56.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57.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58. 练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练习中出现的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59. 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60.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
61.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提出教育与发展的关系要注意:“最近发展区”、“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
62. 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63. 中学生情绪特点包括情绪的自主性(独立性),情绪活动的丰富性、情绪体验的跌宕性(波动性、不稳定性、冲动性),情绪的逆反性、情绪的心境化。
64. 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表现:复杂性与简单性共存、强与弱共存、稳定与波动(冲动)共存、外露性(开放性)与掩饰性(内隐性)并存。
65. 中学生情绪调节的主要方法:转移法、补偿法、发泄法、升华法、调节认知(认知改变)、积极的自我暗示、幽默。
66. 人格特征包括:整体性(整合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功能性。
67. 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68. 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69. 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70.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71. 佛洛依德把人格机构分成三个层次:本我(遵循快乐)、自我(遵循现实)、超我(遵
54. 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55.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命题、命题网络、表象系统以及图式、脚本。
56.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57.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58. 练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练习中出现的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59. 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60.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
61.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提出教育与发展的关系要注意:“最近发展区”、“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
62. 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63. 中学生情绪特点包括情绪的自主性(独立性),情绪活动的丰富性、情绪体验的跌宕性(波动性、不稳定性、冲动性),情绪的逆反性、情绪的心境化。
64. 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表现:复杂性与简单性共存、强与弱共存、稳定与波动(冲动)共存、外露性(开放性)与掩饰性(内隐性)并存。
65. 中学生情绪调节的主要方法:转移法、补偿法、发泄法、升华法、调节认知(认知改变)、积极的自我暗示、幽默。
66. 人格特征包括:整体性(整合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功能性。
67. 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68. 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69. 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70.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71. 佛洛依德把人格机构分成三个层次:本我(遵循快乐)、自我(遵循现实)、超我(遵
循道德)。
72.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学前期(3~6 岁)的主要危机是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12 岁)的主要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青春期(12~18 岁)的主要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73.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道德情感(知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衡量品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 74.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75.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练习法(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指导实践法、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品德评价法。
①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②认知能力逐渐提升,从对事物的被动探究发展到主动探究;
③儿童在 9-12 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
④开始在头脑中用符号来表征事物,但是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 前运算阶段(2-7 岁)
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
②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③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
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2.简述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
(1)直观行动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表象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 3.如何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
(1) 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丰富安全知识;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
(2) 融于一日生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安全问题伴随着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时,要随时抓住契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72.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学前期(3~6 岁)的主要危机是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12 岁)的主要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青春期(12~18 岁)的主要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73.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道德情感(知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衡量品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 74.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75.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练习法(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指导实践法、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品德评价法。
二、幼儿园核心预测
1.简述皮亚杰的发展阶段论
(1)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①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②认知能力逐渐提升,从对事物的被动探究发展到主动探究;
③儿童在 9-12 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
④开始在头脑中用符号来表征事物,但是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 前运算阶段(2-7 岁)
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
②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③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
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2.简述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
(1)直观行动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表象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 3.如何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
(1) 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丰富安全知识;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
(2) 融于一日生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安全问题伴随着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时,要随时抓住契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3) 演习训练,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定期举行全园安全演习,教会幼儿防触电、防火、防走失、防拐骗等自我保护的技能,从而强化幼儿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护能力。
(2)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游戏材料;
(3) 提供与阶段教育目标、内容相匹配的游戏材料;
(4) 尽量提供无固定功能的游戏材料;
(5) 多提供中等熟悉和中等复杂程度的游戏材料;
(6) 将游戏材料放在可见位置;
(2) 鼓励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活动是多样的;
(4) 活动不是装饰品;
①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②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③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2) 情绪的丰富化和深刻化
(3) 情绪的自我调节化。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②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③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4. 游戏材料的投放
(1) 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2)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游戏材料;
(3) 提供与阶段教育目标、内容相匹配的游戏材料;
(4) 尽量提供无固定功能的游戏材料;
(5) 多提供中等熟悉和中等复杂程度的游戏材料;
(6) 将游戏材料放在可见位置;
5. 如何贯彻实施学前教育的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要求幼儿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贯彻实施活动性原则,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供活动机会和环境;(2) 鼓励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活动是多样的;
(4) 活动不是装饰品;
6.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
(1) 情绪的社会化。①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②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③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2) 情绪的丰富化和深刻化
(3) 情绪的自我调节化。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②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③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三、中小学核心预测
1. 感觉的基本规律
(1) 感觉适应;
(2) 感觉对比;
(3) 联觉效应;
(4) 感觉后效;
(1)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客体永恒性;
(2) 前运算阶段(2-7 岁)泛灵论、不守恒、不可逆、自我中心;
(3) 具体运算阶段(7-12 岁)守恒、可逆、去自我中心;
(4)形式运算阶段(12-15 岁); 4.行为主义理论:
(1) 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2) 分化是指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2) 组织与实施能力。
(3) 激励与评价能力。
(4) 沟通与合作能力。
(5) 反思与发展能力。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 小学生的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3) 小学生的抽象逻辑记忆水平逐渐提高。
(2) 感觉对比;
(3) 联觉效应;
(4) 感觉后效;
2. 知觉的基本规律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
3.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客体永恒性;
(2) 前运算阶段(2-7 岁)泛灵论、不守恒、不可逆、自我中心;
(3) 具体运算阶段(7-12 岁)守恒、可逆、去自我中心;
(4)形式运算阶段(12-15 岁); 4.行为主义理论:
(1) 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2) 分化是指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小学】5.《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专业能力”维度包括哪些领域?
(1) 教育教学设计能力。(2) 组织与实施能力。
(3) 激励与评价能力。
(4) 沟通与合作能力。
(5) 反思与发展能力。
【小学】6.简述建立学制的依据。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情况。(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小学】7.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 小学生的有意记忆明显增强。(2) 小学生的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3) 小学生的抽象逻辑记忆水平逐渐提高。
【中学】8.影响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1) 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
(2) 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3) 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4) 定势作用。
(5) 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2)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 人们的教育思想。
(4)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该学说认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与方法。
(1) 选择有良好知识组织结构的教材。
(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3)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 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各种思维方法来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5) 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6) 提高元认知能力,教会学生思维策略。
(2) 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 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13.简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 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统一;
(2) 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 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14.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 操作定向,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3) 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4) 定势作用。
(5) 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中学】9.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
(1)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 人们的教育思想。
(4)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该学说认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与方法。
10.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2)拟订研究计划。(3)实施行动研究。(4)进行总结评价。11.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 选择有良好知识组织结构的教材。
(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3)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 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各种思维方法来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5) 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6) 提高元认知能力,教会学生思维策略。
12.简述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 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 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 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13.简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 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统一;
(2) 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 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14.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 操作定向,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 操作模仿,即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3) 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 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2) 设置合适的目标。
(3) 控制作业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 表达明确的期望。
(5) 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 合理运用外部奖惩。
(7) 有效运用表扬。
(8)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教师观
1. 教师角色的转变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2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 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 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15.如何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 设置合适的目标。
(3) 控制作业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 表达明确的期望。
(5) 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 合理运用外部奖惩。
(7) 有效运用表扬。
(8)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四、教育、学生、教师观预测
(一)教育观(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教师观
1. 教师角色的转变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2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三)学生观
(1)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要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
(2)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尊重学生、讲民主。)
(四)教育观
(1)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五)评价观
(1) 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2) 评价内容多元化。
(3) 评价方式多样化。
(4)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 更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百家争鸣: 1.孔子:仁。
2. 孟子:性本善。
3. 荀子:性本恶。
4. 老子:《道德经》。
5.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玄学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尚书、门下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三)学生观
(1)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要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
(2)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尊重学生、讲民主。)
(四)教育观
(1)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五)评价观
(1) 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2) 评价内容多元化。
(3) 评价方式多样化。
(4)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 更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五、综合素质核心考点
(一)文化素养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百家争鸣: 1.孔子:仁。
2. 孟子:性本善。
3. 荀子:性本恶。
4. 老子:《道德经》。
5.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玄学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尚书、门下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财政、国库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工部: 负责工程建设
❈天干地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一大山脉喜马拉雅山。
❈二大长河黄河、长江。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气候最好)。
❈四大内海由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准噶尔盆地(新疆)、柴达木盆地(青藏)、四川盆地
(四川、雨多雾多)。
❈四大古都西安(十三朝古都)、洛阳(九朝古都)、北京(六朝古都)、南京(六朝古都)。【口诀】南也京北也京,太阳下去才安宁。
❈五湖 1.四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2.一大咸水湖:青海湖。
❈五岳东岳泰山之雄(山东)、西岳华山之险(陕西)、中岳嵩山之峻(河南)、北岳恒山之幽(山西)、南岳衡山之秀(湖南)。
❈四大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睢阳(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口诀】青天应天嵩山送阳,岳麓无鹿白鹿不白。
❈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黄鹤楼(湖北武汉)、蓬莱阁(山东烟台)、滕王阁(江西)。【口诀】人欲成仙去蓬莱,长江口岸黄鹤来。屈子显圣岳阳南,滕王一序知赣才。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天干地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一大山脉喜马拉雅山。
❈二大长河黄河、长江。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气候最好)。
❈四大内海由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准噶尔盆地(新疆)、柴达木盆地(青藏)、四川盆地
(四川、雨多雾多)。
❈四大古都西安(十三朝古都)、洛阳(九朝古都)、北京(六朝古都)、南京(六朝古都)。【口诀】南也京北也京,太阳下去才安宁。
❈五湖 1.四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2.一大咸水湖:青海湖。
❈五岳东岳泰山之雄(山东)、西岳华山之险(陕西)、中岳嵩山之峻(河南)、北岳恒山之幽(山西)、南岳衡山之秀(湖南)。
❈四大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睢阳(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口诀】青天应天嵩山送阳,岳麓无鹿白鹿不白。
❈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黄鹤楼(湖北武汉)、蓬莱阁(山东烟台)、滕王阁(江西)。【口诀】人欲成仙去蓬莱,长江口岸黄鹤来。屈子显圣岳阳南,滕王一序知赣才。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世界著名海峡:1.莫桑比克海峡:非洲大陆东南部和马达加斯加之间。2.马六甲海峡: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3.霍尔木兹海峡:西亚的阿曼半岛和伊朗之间。4.白令海峡: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水上通道。5.德雷克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世界上最深最宽的海峡。6.麦哲伦海峡:南美大陆和火地岛之间(麦哲伦,完成航海第一人)。7.英吉利海峡:英国和法国之间。
❈“唐宋八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三言二拍”包括冯梦龙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米芾:《蜀素帖》——中华第一美贴❈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怀素:《自序帖》——天下第一草书
❈拉斐尔:《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
❈达·芬奇:《蒙娜丽莎》《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琪罗:《大卫》《彼耶达》《创世纪》《最后的审判》
❈莫奈:《睡莲》《印象·日出》《卢昂大教堂》《维特尼附近的罂粟花田》
❈梵高:《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
❈塞尚:《静物》《穿红马甲的孩子》《红椅上的塞尚夫人》
❈高更:《拿水果的女人》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四大名剧《西厢记》(王实甫,崔莺莺与张生)《牡丹亭》(汤显祖,柳梦梅与杜丽娘)
《长生殿》(洪昇,唐明皇与杨贵妃)《桃花扇》(孔尚任,侯方域和李香君)
上一篇:教师资格证资料
下一篇:国家公务员招聘考试缴费入口